首页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校园暴力

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探究

发布时间:2015-12-16 14:42:07     点击量:1890

现今,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成分。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家庭方面、学校方面、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等方面的因素。

 

一、 家庭因素

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能够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。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,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,因此,校园暴力,

主要是学生的暴行,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。

1. 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。

在家庭中,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。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,即专制型、溺爱型、放任型和民主型,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,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。比如:在专制家庭中,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,且倾向于采取“棍棒式的强制”,来督促子女成材。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,不知不觉中沾染了“暴习”,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决。在此,家长的反面“熏陶”增强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。

2. 不完整的家庭结构。

通常包括婚姻关系的不完整,血缘关系的不完整,如丧偶、离婚、夫妻分居、父母双亡等情况。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,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,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。由此,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,易情绪不稳,缺少同情心,具有反社会倾向;另一方面,因家庭关系紧张,父母的感情危机、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,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。

二、 学校因素

学校是培育新生代并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,因此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。

1. 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。

虽然我国已逐步开始强调素质教育,但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是朝夕之间即能完成的。事实上,我们现在实行的依然是一种无情的淘汰式教育,分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学生及教师的前途。

首先,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,以致于情绪紧张,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;其次,教师不自觉的对学生的不公平待遇,使得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,很容易产生自卑感、挫折感。

2. 教师权威的传统。

这个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,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。

3. 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。

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,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,而忽略了执业技巧,尤其是对于人际关系处理的学习;

从教师任职过程看,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,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、教师聘任证、上岗证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,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;

从师德建设过程看,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,而严肃批评少。事实上,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,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,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。

三、 社会因素

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,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,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。

1. 暴力文化的泛滥。

改革开放后,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,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,不仅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盛行,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,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。许多学生盲目模仿不良书刊、影视作品、游戏中所渲染的暴力手段,在其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日益增多的挑衅性。

2. 大众传媒的影响。

当前,对暴力犯罪新闻的报道已是媒体活动的重要内容。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,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暴力、色情新闻。如果这种报道过度渲染、夸大事实,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描述,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,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。

3. 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。

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、中学、大学附近,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、网吧、黄色录像厅,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,不能自拔。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、勒索同学的;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,精神颓废,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等现象。可见,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,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。

四、 主体自身因素

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,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,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。因此,主体自身的生理、心理素质,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。

1. 好奇心强,缺乏独立评价能力,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,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。

2. 情绪不稳,自控力差,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。

3. 体力充沛,精力旺盛,争强好胜,崇尚武力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,一方面精力充沛,喜好追求刺激;另一方面年轻气盛,爱走极端,因此一遇到矛盾冲突,即任性而为,采用暴力手段,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。

售前咨询

TOP